民族传统体育 | 蹴球应该怎么玩?
大家好,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科普,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蹴球。上一篇带大家了解了蹴球的历史渊源( 民族传统体育 | 蹴球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蹴球的传承发展情况以及基本的玩法。
先来说说蹴球的基本传承脉络。踢石球作为一项体育游戏,通过社会传承,在民间逐渐流传下来。尤其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大多在满、蒙、回等民族中流行,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
清朝时期,溥仪四弟溥任先生就是踢石球的高手,据他描述踢石球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活动之一,皇宫大院、街头巷尾都有踢石球的小孩。近代北京也有“小孩小孩跟我玩,踢球打杆儿逛闸儿”的民谣,说明踢石球在北京地区是一个影响非常广泛的体育活动。
80年代初,时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现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同志向满学家金启宗和溥仪四弟溥任先生请了教踢石球技法,与关槐秀同志一起根据金启宗先生的描述写出了踢石球的基本规则。后将此技法传给朝阳新源里中学的郭成明老师、中央民族大学的徐玉良老师以及北京体育大学的安铁山、夏汉明、王蕾、丁明山等多名教师。
1984年,在赵书同志的倡议下,北京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将踢石球体育项目的挖掘、抢救工作交给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处组织有关专家,从竞赛的角度对踢石球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和整理,为踢石球项目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规则,使传统踢石球技术得到了传承保留。经过十几年的反复整理、多次的演练和比赛,组队参加了第三、四、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又经过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同志的亲自审核修改,1999年被列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正式定名为“蹴球”。时年,来自全国的22个省市自治区报名参赛,成为最受欢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2005年,北京市民委对北京体育大学进行正式挂牌,授名为“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建立了一支专门的蹴球队伍,积极推动了蹴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展开全文
接下来聊聊蹴球的玩法。传统的街巷踢石球运动十分灵活,尤其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与钟爱。据关槐秀老师回忆小时候看她爷爷玩石球:马褂往上一撩膝盖一弯就可以开始踢球,玩法很简单,就是两个人面对面脚底各一球,一同踢,就听两球相撞时发出“砰砰”的脆声,以此作为踢石球的乐趣。
在场地方面有无界限均可,但要求玩伴们须事先规定达成统一意见。另外踢石球的场地条件也是可变的。可以在街巷平整的土地上进行,也可以在平地上设置瓦片等障碍物,还可以在有坡度的地方玩,当然冬天的冰面上也能成为娱乐的地点。有清康熙年间的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诗云:“蹋鞠场中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铁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
作者在注释中说:“蹋鞠,俗名踢球,置二铁丸,更相踏墩,以能互击为胜,无赖戏也。恒于冬月,冰上逐之。”除此之外,器材的要求也很灵活。当然最好使用球形的,如:石球、陶球、空心铁球、实心铁球等,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瓦片、石子、桃核等。
游戏的规则继承了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载的形式,但因参加人数不同略有差异。常采用两人制和三人 制等形式。两人制的规则如下:以甲、乙两人为例,各有一球,甲将球发到最远处,乙在甲的发球点踢自己的球,碰击甲的球。两球相击,甲就输给乙一脚球,击不中,再由甲再击乙。
无论谁先击中谁,由胜者重新开球,有的击中后不再重新发球,而是轮换击打,击中的次数多者为胜。三个玩伴时规则为:甲乙丙三人,甲发球后,被乙击中,甲球就被取回,到原发球点准备击丙的球;如乙未击中甲的球,丙就开始击乙,击中了,可连击甲的球,如甲也被丙击中,就算丙收乙一包(两脚球),接下来由胜者重新开球,下面按被击中的先后顺序跟球。若只有一个人也可以玩,即:事先设定一个目标球,以从起点处击中目标球为胜。
到了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将踢石球列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正式更名为“蹴球运动”,使其具有完整规范的竞技竞赛规则,简介如下:蹴球比赛是在一块10×10平方米的正方形平整场地上分上、下两局进行,运动员通过脚掌将球向前蹴出或挤出,使之碰击对方或本方球,据此计算得失分,上下两局总分多者为胜。
好了,今天先到这里,下一期,我们聊聊蹴球的运动特点,运动价值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
特别鸣谢:张丽丽、王蕾、吕韶钧老师对本次文稿提供相关内容。
来源:第五频道
监制/王薇 统筹/武正华 审核/马丽 编辑/黄晓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