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憋气4分钟!揭秘“水上芭蕾”背后的艰辛与美丽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憋气的时间大多不过一两分钟,但在花样游泳的世界里,这个时间被拉长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分钟以上。这样的能力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运动会花样游泳决赛中,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代表队再次展现了她们的超凡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就在11月13日,江门的泳池中,选手们化妆精致、泳衣亮眼,随着音乐的节奏精准地做出托举、翻转等各种动作。尤其是在集体自由自选项目中,队员们的表现宛如水中芭蕾,8名选手水中倒立,16条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令人不禁想要拍手叫好。
但在这华丽的表象下,选手们又经历了怎样的训练与付出呢?正如中国花游队主教练张晓欢所说,花样游泳不仅仅是竞技项目,更是一种水下艺术。运动员们必须具备舞蹈、技巧、水性、力量等多方面的能力。
刘津含,湖南队的选手,在比赛结束后向记者透露,完成高难度动作时,长时间的倒立和举腿让她的腿部发麻,甚至失去知觉。在缺氧的状态下,她们依靠意识和肌肉记忆支撑着。这样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努力。
“我们每天都会反复听音乐,跟着节拍默数,还要对队友的发力感、走位进行预判。”刘津含如是说。这样高强度的训练,让她们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形成了默契。每一次的训练,都是在磨练她们的意志与身体。
此外,花样游泳的艺术性要求也让训练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提升表现力,张晓欢引导队员们欣赏舞蹈、交响乐,甚至参观画展和艺术展,吸取各种灵感。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既让运动员们的表演更具艺术感,也让她们在水下的每一个动作都能传递出情感。
当然,艰辛的背后也藏着无数的伤痛。向玢璇,作为队伍中的“托底座”,在水下的托举动作需要强大的上肢力量。她透露,自己的手腕、肩膀经常受伤,憋气时“两眼发黑”,但无论多么痛苦,她们总是努力浮出水面时保持微笑。这种表情管理的能力,正是她们日复一日训练的结果。
“每天八到十个小时的训练,早就让我们形成了肌肉记忆。”向玢璇坦言,无论在水下多么难受,浮出水面时展现出最好的一面是她们的使命。
这一次的比赛,观众们的反应热烈,许多人都被“尖子”队员的表现所震撼。常昊,作为队伍中的一员,常常要在跳水队进行额外的训练,以提升动作表现力。她感慨道:“‘尖子’的压力最大,害怕自己动作不好,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
面对压力,周未希,湖北队的一名17岁选手,坦言曾经想过放弃,但每当想起国家队运动员的艰辛,以及在巴黎奥运会上取得的历史性金牌,她又重新燃起了坚持的信念。
张晓欢对此也充满期许,她希望更多的孩子能爱上这项“美丽且折磨人”的运动。她强调:“希望孩子们在艰苦训练中体验到快乐,因为高级的快乐一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在水下憋气4分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训练与坚持,是对艺术的追求与对自我的挑战。每一位花样游泳运动员,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坚持与美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