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闻:他用乒乓球点亮自己和残障孩子的梦想
原标题:他用乒乓球点亮自己和残障孩子的梦想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7月,丁昊的名字在他的朋友圈刷屏了。这次,不是因为他取得的亮眼赛绩,而是因为他免费开设的“丁昊乒乓新苗计划”第三期训练班,为许多残障孩子点亮了梦想之路。
小小的乒乓球可以给人生带来多大的转变?用丁昊的话来回答——乒乓球,是照亮他整个人生的光!回望丁昊的成长经历,乒乓球不仅让他淬炼出了一条安身立命之道,也成了他温暖更多残障家庭的支点。
丁昊和队友在2023年残奥乒乓球法国公开赛比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残疾少年的乒乓之路
丁昊,1998年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2岁时因车祸失去右臂,8岁进入俱乐部学习乒乓球。14岁进入安徽省乒乓球队集训,走上专业乒乓球运动员道路,17岁进入陕西省乒乓球专业队至今。
他先后获得2017年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双打冠军,2018年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双打冠军,2021年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2023年残奥乒乓球法国公开赛混双第一名。
残疾少年的体育之路有多难?用他自己的话说,14岁之前一直在碰壁。14岁时,丁昊的人生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凭借12岁时拿下的安徽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他以集训队员的身份进入安徽省乒乓球队。
时过境迁,丁昊回忆起初进省队的日子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艰难,但不管再难他也绝不认输。平衡力不好,他就每天练习交叉摸台500次;动作不标准,他就买来3斤重的铁制球拍,每天练习铁板挥拍500次;体能不好,师兄们每天跑10公里,他也硬跟着每天跑10公里。直到现在,他单臂俯卧撑可以连续做55个,手指俯卧撑可以做30多个。
“那时候就一个想法,一定要把乒乓球打下去。”丁昊说,那几年,他从来不给自己放假,甚至过年都不回家。两年后,他的成绩终于好了起来。进入陕西省乒乓球专业队8年,他一直都在成绩最好的那一队。
丁昊在指导小学员练球。
乒乓球不仅是出路也是救赎
乒乓球于丁昊而言,不仅仅是职业、是出路,更是他少年人生的救赎。
“我是我们村唯一的残疾人。”采访时,丁昊很平和地说出了这句话。但在多年前,这个事实是他身上异常沉重的枷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自卑。
自卑感最强的那年丁昊上初一,“就想躲起来”的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一年多没有主动和老师同学说过话。后来,随着球技的逐渐提高,自信心才一点一点找回来,让他重新焕发了生机。采访中,他眼神坚定地说:“体育能改变人,乒乓球重塑了我的人生。”
走出人生的迷雾森林,丁昊活出了全新的自己。现在的他开朗健谈,阳光、自信是同事们给丁昊最多的评价。“他到哪儿都像个小太阳一样,特别自信。长久接触,你会发现他是那种能把积极向上的力量带给别人的人!”丁昊的同事薛楠茜说。
而这段特殊的、凤凰涅槃般的心路历程,也为丁昊后来的事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让乒乓球照亮更多残障孩子的梦想
现在的丁昊,打球的同时经营着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在这里,他为一群特殊的孩子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下午五点多,俱乐部里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一个个“耳蜗宝宝”也在其中。“孩子对上乒乓球课可上心了,尽管天气这么热,但她一天课都没落下,教练说她进步特别快。”“耳蜗宝宝”妙妙(化名)的妈妈满脸笑意。她告诉记者,为了给孩子做康复治疗,他们一家人从外地来到西安居住。接触乒乓球之前,她和孩子总是待在家里。“现在孩子有了自己的爱好,以后也能多条出路。”她说,孩子打球之后,连她也克服了自卑心理,愿意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去尝试更多新东西。
2022年,丁昊的乒乓球俱乐部开始招收残障孩子,目前共有“耳蜗宝宝”15个,“唐宝宝”13个。“在这群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因为我在迷茫里挣扎过,所以我更能理解这些孩子和家长的痛。一路走来,我得到了社会上很多关爱,现在也想把这些关爱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7月份,针对这些特殊孩子,俱乐部免费开设了“丁昊乒乓新苗计划”第三期训练班。“感谢丁昊及其团队在挥汗如雨的季节里,帮助‘耳蜗宝宝’训练,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康复,也让孩子学到了本领。”收班那天,类似信息在社交群里刷屏。
“他担心有的家庭因为开销不起,就不让孩子来练球了,所以开设了这个班。”薛楠茜说,这种不计回报的事情,丁昊经常干。
说起这些事,丁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体育是他人生的光,也是眼下这些“耳蜗宝宝”“唐宝宝”和他们爸爸妈妈的希望。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乒乓球照亮这些残障孩子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