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 看陕西文物中的“蹴鞠”

图: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汉代蹴鞠画像石

文献记载蹴鞠为黄帝发明,用途为军事训练作战。西汉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一文中记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事无事,得使蹴鞠。” 后有宗正刘向之子刘歆在所著《七略》—书中也提起:“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而刘向所著《说苑》又名《新苑》也有相关记载,并传说蹴鞠为黄帝发明,其目的是为训练士卒所用。由于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是人们崇拜、寄托的祖先,后人习惯于信奉他,赋予他各种能力。

古代蹴鞠源于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在《史记》《战国策》中都有相近文字明确记载:《史记 • 苏秦列传》中著名纵横家苏秦在劝服齐王时描绘了当时身处临淄的景象:“齐地方二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晋代葛洪也在《西京杂记》中记录:“汉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这表明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就是蹴鞠运动的出处之地,而且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方式,并且在民间老百姓中广为风行。

汉代蹴鞠的形式和相关的竞赛规则更加细化,具有代表的就是东汉文学家李尤所著的《鞠城铭》,对蹴鞠运动的竞赛方法、场地规格、场上人员的分配以及蹋鞠人数等竞赛规则都有了明确细则。而且还在比赛中得设裁判员,要求裁判员应不徇私情,撇开亲属关系,公平、公正执法。

唐宋时期蹴鞠深得百姓喜爱

唐宋时期的蹴鞠开展、推新极为广泛、活跃,同时还深入到老百姓的平日生活文化之中,而且女子蹴鞠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推广。

蹴鞠所用的球制作手艺繁琐复杂,先将动物皮革火烤,再用温水揉搓反复多次直至皮革变软,内部选用动物尿泡,放入外皮内吹成圆球,后将裁剪为方格的外皮缝制而成。宋代部缝法是将皮革缝好再翻转,表面不会露出缝合线头,使得“鞠”的表面更加浑圆润滑。重量上要求规定为十四两,约合现今的 434 克左右,基本与现代足球的重量相仿。

西安博物院藏 蹴鞠俑

唐代专门设计发明了球门,相比汉代的蹴鞠球门是由在地上挖窟窿洞所制,以踢进地窟窿多者即为胜方,而唐代则专门设计发明了球门,球门又有双球门和单球门两种类型。且唐代的球门普遍都较高,也是因为“鞠”的重量在同时变得更轻,所以可以踢得很高,两根三丈长的竹竿作为门柱,两竹之间拉有一网,则被视为球门。

宋代比赛规则相比唐代更加详细,主要有用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镰等十余种踢法。比赛中也指定有固定区域和传球路线,不得出界。宋代蹴鞠作为兴盛时期的标志,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出现了全国性质的蹴鞠行业团队“齐云社”以及全国蹴鞠最权威性的赛事“山岳正赛。”

唐宋时期无论是宫廷女子还是民间女子,都普遍热衷于蹴鞠这种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尤为对“白打”形式的蹴鞠十分喜爱。“白打”其方式为两人对踢,也可多人对等下互踢;未设有球门,常以踢高、踢出样式绝技,娱乐。这一女子传统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年间。

一本证明足球源于中国的古籍

在南京图书馆保存着一本与蹴鞠有关的传世古籍——《蹴鞠谱》,由明朝人汇集《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戏球场科范》等文献史料编辑而成。南京图书馆国学研究所所长徐忆农说,南京图书馆的《蹴鞠谱》见证了足球起源于中国。

南京图书馆藏《蹴鞠谱》

《蹴鞠谱》全书共三万多字,内容全部是关于蹴鞠踢法的记述,既包括带球门的蹴鞠比赛和白打场户等,书中对单球门蹴鞠、白打场户、蹴鞠解数等都作了详细记录,对初学蹴鞠时的基本动作和各种动作的要诀、教练方法也做了全面介绍。

书中关于蹴鞠的规则描述,和现代踢足球有些不同,对抗双方叫“左军”“右军”,但也有相同的:那就是大家都要把球踢进球门。其中有大量的诗文说明了当时的蹴鞠礼仪和规矩,对研究中国古代蹴鞠史、民俗史、社会史具有重大的价值,部分内容涉及蹴鞠的社会交游、健身和娱乐等方面的意义。

《蹴鞠谱》中还提到,至少在南宋时就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称为“圆社”,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蹴鞠谱》还介绍了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并记载了41种有品牌得商品鞠,种类齐全,为现代人了解古代体育运动做出了贡献。而对于技法描述十分详细,即使到今日,其中的技法知识对现代足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因蹴鞠技巧难度要求过高,不易掌握,明朝后蹴鞠技术逐渐失传。蹴鞠经历了元、明、清时代的退化变迁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来源: 比你知道的多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中国队勇夺世界杯|世界杯歌曲凯歌|切斯肖棋盘上的世界杯策略智慧|chessshaw.com All Rights Reserved.